投资基金能解决哪些问题(投资基金能解决哪些问题和困难)
2023年05月05日 12:45
欧易okx交易所下载
欧易交易所又称欧易OKX,是世界领先的数字资产交易所,主要面向全球用户提供比特币、莱特币、以太币等数字资产的现货和衍生品交易服务,通过使用区块链技术为全球交易者提供高级金融服务。
严肃文学大概是没有希望了,当然也有人等着更新的,今天把最后的下篇更新一下,收个尾,看完觉得有点收获的,还请挪到本文最后,点个赞、在看。
今天的完结篇,要讲的包括。
1、债券基金:从粗放地大干快上,到精细化细水长流
2、FOF(含养老):做大类资产配置的最有效手段
3、场外指数、ETF、LOF:产品工具化,是成熟市场的终章
4、QDII、QDLP:全球资产配置,何必靠“润”?
5、基金投顾:基金销售的终局,未来是星辰大海
Previously,
前情回顾:
上篇,请见《公募基金产品创新,野史,上篇》,包括:委外定制、量化对冲、商品、港股通及中港互认、打新、浮动管理费基金等。
中篇,请见《公募基金产品创新,野史,中篇》,包括:货币基金、定增基金、保本基金、分级基金等。
8000字左右,大概需要5-10分钟,适合带薪如厕时阅读,欢迎大家分享收藏。
债券基金:从粗放地大干快上,到精细化细水长流
债基的规模最新是7.27万亿(份额),占26万亿公募总规模的30%,其中中长期纯债4.7万亿,占比20%,其他短债、一级债、二级债、被动指数债基都在5000-8000亿这个区间,占比都在2-3%左右。
而这4.7万亿的中长期债基规模是怎么来的呢?
我们在上篇中就列示过:
从2010年的4亿,到2014年的700亿出头,然后从2015年狂飙突进,具体原因,我们在上篇也提到了,增量规模基本来自于机构委外基金。
从债券基金这20年的发展进程,和目前的结构来看,可以用两个字概括:“粗放”。
过往的粗放体现在哪里呢?
第一,证监会并非债券市场的规则制定者,在产品创新上受到掣肘。虽然经过这轮的金融机构改革,企业债也归口到了证监会,但是目前国内债券市场的规则制定者一直是央行直属的外汇交易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及各类创新均由交易中心驱动,证监会没什么参与感,以至于虽然在产品层面证监会也尝试做了很多创新突破,但很多创新实施后,又磕磕绊绊遇到很多问题。
第二,信用风险管理方面。国内从14年的超日债违约开始,债市打破刚兑10年都不到,整体不管是监管手段,还是资管机构本身的信用风险管理机制、体系、系统,都是比较稚嫩的,比如股票有停牌机制,但债券违约后,基金对违约债券的估值调整,标准都不太统一。
第三,机构投资者过于集中。很多产品出台后变成了机构自娱自乐的工具,比如银行自营投资的定开发起式、摊余成本法债基,比如这回的混合估值债基,最后又变成了理财子独家的投资盛宴。单一类型投资者过于集中的情况下,加入有税收政策、标准化资产认定、通道认定规则的调整,可能都会有产品层面比较大的资金波动。
第四,产品收益风险特征不明晰。产品的投资范围、投资约束都比较笼统,没有分层,举个简单的例子,很多二级债基,既可以投资0-20%的股票,又可以投资0-80%的可转债,按照可转债和Wind全A之间,1:2的波动率计算,股票、可转债打满的二级债基,实际相当于投资股票上限60%的平衡混合产品,波动率很大,脱离了产品“听起来”的风险收益特征。
第五,被动指数产品比例低。被动指数属于风险特征清晰的产品,但目前存量规模仅仅5500亿左右,占比仅8%不到,远低于海外水平。
第六,海外投资者引入进度慢。这和上面提到的产品的收益风险特征不明晰、指数产品发展比较慢有很大关系,老外对条款看的比较细致,最喜欢的就是跟踪指数、投向透明的产品。
第七,散户比例低。国内个人投资者开始投资债基,还是在2020年底,理财产品在电商平台被迫下架后,才得以上位,但整体个人投资者的比例过低,也经历了22年底的债市冲击。
从下步债券基金发展的方向来看,其实就是逐步优化以上的现象。
第一,指数化、工具化。参考权益基金的情况,指数化能明确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吸引海外投资者、个人客户进入,并且对于机构投资者而言,指数化的产品,未来也能降低筛选、横向比较、投后管理的成本。
第二,场内化。交易所才是证监会主导的基础设施,场内、场外,能够跨银行间、交易所市场,申赎、交易的债基产品,会有很强的生命力,特别是对于两边市场都参与的产品户而言。
第三,低风险化。我们在《证监会是最专业的,谁赞成?谁反对?》里就提到,证监会通过投资评级限制、质押券约束等,一直在提前防范信用风险,特别是未来城投风险爆发后的风险蔓延,在收益、波动率上,干不过理财的公募债基,未来可以安心主打风险控制、投向透明的牌,毕竟和可能亏损本金相比的风险相比,谁会真的在意几十个bps的静态收益差别?特别是现在平台上热卖的中短债产品,随着理财重新在电商平台上架(时间早晚的问题),必定从收益、波动率上被理财干趴下,只能从其他方面着手,突出自己的优势。
第四,低波动化。比如去年就开始在做的,将可转债等高波动资产计入权益资产比例,合并计算敞口,降低产品波动率,才更符合个人客户的需求。也包括混合估值产品的创设(当然,目前来看,完全没实现吸引个人投资者进入市场的初衷)。
第五,海外扩张。借助债券通等,特别是这一轮美国加息周期结束后,中国作为最具活力的经济市场,中美利差终将回到正常的“舒适区间”,境外投资者会有巨大的投资需求,而且随着今年以来和多个国家签订双边贸易的本币结算后(去美元化),这部分拿着人民币头寸的国家,对人民币资产的需求一定会继续扩大,债券指数类产品一定会有巨大巨大巨大的空间。
FOF(含养老):做大类资产配置的最有效手段
始于2017年的公募FOF,经过6年的发展,目前规模将将超过2000亿,最近两年发展明显降速,且伴随着比较大的渠道质疑(FOF基本100%都是个人投资者在买):
1、市场下行一样跌。
2、市场上行涨不过。
但是,FOF不管是现在,还是未来,其实都应该是大多数人,最佳的公募投资品种,除了帮你在1万多只公募产品里解决选基的问题外,一来它可以帮你做大类资产配置,二是它可以突破主动管理产品规模边界的问题,三是更加适应目前A股越来越快的行业快速轮动的行情。
但目前大部分FOF产品在理财经理、个人投资者心目中,口碑一般的问题,主要还是因为:
第一,大部分国内FOF团队,并没有做大类资产配置的能力和思路。最多做到股债的平衡,大部分其实想的还是如何选出有阿尔法贡献的“基”,这其实都是保险资管基金投资部的思路:选出来能跑出超额的产品。
你会发现,大部分基金公司宣传FOF的时候,卖的都是“这个人选基能力很出色、经验很丰富”(可能除了交银,会偏重策略方面)。如我们在《达里欧的桥水狂买8亿黄金ETF,这些FOF也买了》讲的,这一轮美元走弱后,比较明确的黄金行情,事实上从拉出来的数据看,公募FOF参与了黄金的产品非常少,参与比例也很低,说明很多团队的投资框架可能就不包括商品。
第二,坦率说,即使想做大类资产配置,但是国内底层基金的工具确实也不够丰富。不管是对冲工具、还是做空工具、还是加杠杆的分级基金,都比较缺失,而且很多FOF产品和主动管理产品一样,也是约定好了权益资产的比例下限,不仅没法对冲,也没法空仓。再举个例子,比如今年看好由国内需求驱动,且由国内定价的商品的投资机会,比如黑焦煤、焦炭、螺纹钢等,但目前国内没有主要投资这类商品的基金或指数产品。
第三,如果不做大类资产配置,也不做行业轮动和仓位择时,单纯讲选基,那么就会出现大家选出来的都是过往表现很好的成名作,审美一致,业绩都围绕着业绩基准上下波动,长期来看,客户和渠道的体验就会很一般,觉得你这个产品鸡肋。
第四,FOF投资自家基金比例过高的问题。最近有一家公募有过高光时刻的FOF负责人,黯然离场,或多或少也和前期投资自家产品的风险事件相关,对于高比例投资自家产品的FOF产品,不仅业绩的波动会和公司整体权益业绩的波动相关性很高,而且有一定的道德风险。
第五,很多FOF团队没有负债管理能力和意识。其实FOF和基金投顾一样,最后拼的是负债管理能力,如果定位就是帮客户做资产配置,FOF基金经理就应该是FOF产品的“销售头子”,日常的投教等非常重要,但除了新发,你也很少看到FOF基金经理出来,当然也有合规的限制。所以某种程度上,基金投顾会比FOF发展空间更大,虽然基金投顾的调仓流程也很慢,但至少公开透明,能和客户保持更多高频沟通的点。
但从未来看,FOF依然有最广阔的空间。
第一,随着地产步入下行期,基金等金融产品在居民资产配置的比例一定会越来越高,而未来社会一定是高度分工的,一定需要有人帮客户去选基、择基,无非形式是FOF还是投顾而已。
第二,刚兑打破后,个人投资者一定要开始面对大类资产轮动、行业轮动的局面,要么就是钱做存款被高通胀吞噬收益。那么FOF一定就是做大类资产配置、行业轮动最好的投资品种,并且底层基金丰富度的问题也将随着ETF、指数的继续高速发展,逐步得到解决,就差完善对冲、做空机制了,
当然,还有两点建议。
第一,是否一只FOF产品投资自家基金超过某一比例后,必须第一时间公告?且投资的所有自家基金在季报里逐一披露?(现在是半年报、年报才披露所有持仓)
第二,FOF基金经理应该加强一下和C端客户的直接交流的能力,这应该是未来FOF基金经理的核心价值之一。
还有关于养老产品。
为什么养老产品要用fof的形式,之前在《韩国新出生25万,日本80万,东亚怪物房的养老路》也提到过,主要也还是因为FOF的底层清晰,底层基金得是证监会认可的白名单里的产品,第一道风险就差不多把住了,况且fof可以把底层的单一标的的风险缩小到1%(因为上下两层双十的控制),更适合长期持有。
场外指数、ETF、LOF:产品工具化,是成熟市场的终章
国内的指数,除了场外、ETF,还有国内独有的LOF形式。
指数业务的空间还有多大,其实看看海外就可以了:
美国,指数型产品占非货以外的共同基金的规模超过了40%;
日本,ETF占比超过了公募总规模(因为日本没有货币基金)的35%。
而目前,我们的非货规模是15.5万亿左右,ETF最新规模是1.64万亿,把场外权益指数、债券指数、QDII指数都算上,也就2万亿左右,占比非货规模的15%不到,空间巨大。
指数业务继续大发展,其实是几方面原因造成的:
第一,主动管理基金的超额收益一定会逐步弱化。主动管理的超额收益,来源于中国加入WTO后,过往20年,经历的草莽时代的产业崛起和产业变革过程中,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企业。随着国内产业格局的固化,超额会越来越稀缺,和海外一样,未来会有明星平台、有明星策略,更会有明星、头部的指数,但明星基金经理肯定会越来越少,这其实是经济发展的阶段决定的。
第二,从需求端而言。个人客户以后会原来越喜欢拿指数做交易,代替个股投资;机构投资者就更不用说了,之前说过,得指增者,得机构资金的天下,未来保险、理财子的投资需求,会越来越向指数增强等产品转移;海外投资者也一样,进入国内,一定是满仓指数类的产品;基金投顾和FOF,上面讲到FOF有提到,其实就是做大类资产配置,同时做行业的轮动,从趋势上看,FOF增配指数的现象也越发明确。另外一块,就是大家这回两会也看到的议题,指数产品,未来是有可能被纳入个人养老金的投资范围的。
14-15年的牛市,造就了一批现在的头部基金公司的崛起,19-21年这轮结构性牛市也是。
而未来10年,我们可能可以看到:
第一,头部基金公司的差距,可能主要就是指数业务发展的差距造成的了,不少头部的基金公司,已经配置了10-20个人的指数专项营销团队,走在前面;
第二,中型基金公司要想在指数弯道超车也很难了,因为指数业务先发优势很牢固,而且烧钱烧资源,一有苗头,头部就会想闻到血腥的鲨鱼一样杀入,参考我们在《今年赚了10个点的国证2000,国内宽基的卷王终极战?》提到的,指数赛道,未来就是公募最重要的游戏,或则说战役了。
QDII、QDLP:全球资产配置,何必靠“润”?
今年开年以来,一季度新发了近20只QDII基金(合并各份额),而22年同期是,4只;21年同期是,6只。
全市场一共到目前为止237只QDII产品,等于一季度单季度就新增了10%,市场显然在加速布局QDII基金,抢占未来国内资管、特别是公募行业的主力赛道。
原因很简单,14亿的中国人中,一定会有大量人群有全球化资产配置的需求(看看招行年报中,私银客户数的量级吧,总资产1,000万以上的零售客户13.48万户,较上年末增长10.43%),而比起肉身或者其他灰色手段“润”出去,QDII投资是汇率管制背景下,最省事、也是最有效的全球资产配置手段。
07年南方的第一只QDII公募发行以来,到目前为止,QDII公募合计份额也就4000亿,按资产净值算3000亿还不到一点(从份额和净值的比较,你也会发现,很多资金,都是近两年QDII产品跌破1后,加速买进来的)。
之所以发展比较迟缓,主要还是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对海外市场缺乏认知和投教。从2007年,一直到2019年末,虽然美股持续处于长牛状态,但发展了12年,QDII公募的份额也只增长到了773亿份,规模到了852亿元,主要还是公众对海外市场缺乏认知,基金公司在QDII投教上也做的不够。
第二,缺乏明星产品。原有的QDII产品一直没有找到,能吸引个人客户的亮点和明星产品,而2020-2021年是QDII业务的转折点,那就是中概互联(中丐互联)。
20年,伴随疫情,美股熔断后,随即大幅反弹,但是因为国内对互联网公司的政策变化,在美上市的中概互联企业开始暴跌,2021年下跌50%,2022年下跌40%,但这时候,随着国内投资者对指数、行业基金的熟悉度提高,“越跌越买”反而成为了共识。
21年,QDII公募份额从年初的994亿,翻倍,增长到2135亿,2022年再次增长80%,份额从年初的2135亿增长到3745亿。
等于经过疫情的三年,QDII公募的份额从2020年初的773亿到了3745亿,增长5倍,规模从852亿,到了2936亿,增长了3倍左右。
而去年以来,纳指100开始接力,我们在《为什么各家基金公司抢着报纳斯达克100指数?》也有提及。
第三,当然主要还是因为QDII业务,是一个额度审批的机制。每一家基金公司的额度,理论上都是线性增长的(逐年批一个额度,用在包括股票指数、中资美元债专户等各类产品上),而QDII审批制的原因,还是为了保障汇率稳定这个大前提,过快的增加QDII额度,会导致更多人民币换汇的需要,加大人民币汇率贬值的压力,所以越是人民币弱势的时候,QDII的批复越是谨慎。
随着美元加息周期的结束,以及ChatGPT引领的又一轮科技生产力的提升,像纳斯达克100指数这样,代表着全球的先进科技生产力的美股相关投资标的,将会是今年和未来几年最大的风口之一。
一旦需求端开起了指数级的增长,那么1家或者几家的头部产品,因为QDII额度的问题,可能都吃不下这块需求,导致很多后发的机构反而能够跟着吃肉,再不济也能跟着喝汤,这就导致了,QDII产品,反而拥挤的地方,需求会进一步被激发,从而看起来变得更加拥挤。
除了QDII,和我们中篇讲到过的港股通、中港互认基金以外,再简单讲讲一块,大家可能了解不是很多的,公募基金能做的海外相关业务,QDLP,相当于私募性质的QDII产品。
QDLP的简称,是Qualified Domestic Limited Partner,而QDII的简称是Qualified Domestic Institutional Investor。
听起来,QDII就要比QDLP,宽泛一点?
事实也是这样,两者的一个区别在于,QDII,既可以做公募、也可以做专户;QDLP,只能是私募专户形式,100万以上才能买。
两者的另外一个区别在于,审批部门不同,公募基金的QDII审批部门当然在证监会,而公募如果要申请QDLP,审批部门是地方金融办(机构改革后,金融办要摘牌,不知道后续职能怎么调整)。
审批部门在地方,意味着地方政府的意愿对业务的开展也至关重要,目前QDLP在全国十个地区试点,以上海为例,每款QDLP产品需经QDLP联席会议与产品评审委员会的双重审核,才能获准发行,涉及上海市金融办、上海市商委、上海市工商局、外汇局上海市分局等各个部门及全球大型知名资产管理公司高管。
再以上海为例,政府帮助属地资管机构向外看的意愿就非常强。
上个月月末,3月27日举行的第三届陆家嘴全球资产管理高峰论坛上,发布了《浦东新区加快推进陆家嘴金融城全球资产管理中心核心功能区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在目前推动41家机构参与QDLP的基础上,提出要继续鼓励资产管理机构申请QDLP试点,支持区域内QDLP 试点机构扩大投资范围。
因为对公募基金而言,申请QDII资格需要成立两年、管理规模要到200亿,而且每年的额度不一定能满足业务的需要,QDLP实际上就给了新成立的公募基金、或者额度不足的机构,另外一种参与海外市场的机会。
基金投顾:基金销售的终局,未来是星辰大海
基金投顾一直是表舅未来最看好的赛道,据说未来基金投顾的牌照,将类似于基金销售、专户业务这种基础牌照一样,全面放开,这对基金投顾业务的发展,将起到巨大的推动力,市场需要更多的鲶鱼,将这块业务尽快推入快车道。
第一,基金投顾的终点站,行业的蛋糕到底是几万亿、还是几十万亿?
从买基金、卖基金的角度看,美国市场已经给出了答案,老美目前居民80%的基金配置,都是通过基金投顾机构配置的。
老美为什么喜欢用基金投顾做基金的投资?可能主要是俩方面:
①社会的专业化分工。和医生、律师一样,基金投顾作为“专业的基金买手”,其实也是未来社会分工的一个品种,买基金、做资产配置是一种必需品,但是不可能所有人都有时间、能力、精力、资源去调研基金、筛选基金、跟踪基金,所以专业买手是必须的,就和很多小姑娘靠小红书上面的大V推荐,去买化妆品等等一样。
②对信息掌控欲的需求。过往的报价式金融产品时代,很多上了年纪的人,实际不关心实际买的是什么产品结构、底层,只关心两个要素,期限、收益率。而随着金融风险意识的加强,年轻投资人对投资的东西,既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基金投顾的实时、高频陪伴,解决了这种信息焦虑。
第一点基金fof也可以实现,而第二点,就是基金投顾的优势。
如果相信老美的现在就是我们的未来,现在就是基金投顾业务最好的培育期。
第二,国内基金投顾的发展阶段,在基金销售1.0、2.0、3.0版本的夹缝中起步。
公募基金行业诞生之初,依靠的主要是银行券商的信用,把产品卖出去,在过于的二十年:渠道力>产品力>品牌力。
1.0时代是渠道驱动,2.0时代是产品驱动。
3.0时代是品牌驱动。
当用户心智发展到一定阶段,品牌力可以自下而上(自下游向上游)倒灌渠道,引导客户自发申购基金,并且形成越跌越买、长期投资的用户心智,让用户相信你一定可以为他们赚钱。核心是“以客户户利益为导向,让用户赚到钱”。正因为如此,建立认同感,维系信任,才显得如此重要。这就是负债端管理。
而中美之间在基金投顾上,很大的发展背景不同在于:
一是中国以商业银行为核心的金融体系,使得居民的财富目前还是主要被银行主导支配,不用说基金投顾团队了,就是头部的资管机构,对零售端也基本没有掌控力和影响力可言,这是基金投顾发展的阻碍之一。
二是在金融电商方面,创新程度、社区化程度,某种程度不弱于老美,这是基金投顾发展的土壤之一。
第三,为什么看好基金投顾,还是因为你们这帮80后有钱了、管钱了。
我们向老美的方向发展的前提条件:
一是健康发展的资本市场,取代地产成为新的资金蓄水池,大家的配置目光都向权益转移,这回的国wy机构改革已经是明牌了,资本市场的重要性拔高了不少;
二是有赚钱效应的投资模式,这是基金行业的使命;
三是上面提到的,财富管理需求人群的年轻化,财商的提高。
归根到底,人才是最大的变量。
第三个条件,趋势发展的很快,人口老龄化是一个趋势,而财富管理需求人群(家里管钱的人)的年轻化也是一个趋势,本身80后已经成为了社会中坚力量,这部分人群的财商已经提高了,很难靠忽悠把产品卖给这批人,其次很多中老年人被各种金融、类金融产品坑了之后,越来越多的考虑把家庭资产交给家庭的年青一代打理。
财商越来越高,“韭菜”越来越少,对于财富管理机构的销售们的挑战也越来越大,需要展现出更高维度的专业判断,否则很难引导未来年轻人的资产配置,因为大家能够接收到的信息渠道太多了,你必须有帮助客户进行信息筛选和判断的能力。
市场的话语权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上,这就导致意见领袖KOL的集中化(而且有反身性,越头部的机构、大V,信息优势也会越来越大),大家最终就跟着几个市场头部的机构,或者最专业、或者最有趣的一些头部投顾负责人,进行跟投就行了。
各行各业都在经历着去中介化的过程,“没有中间商赚差价”,财富管理中介的作用,应该是起到信息筛选推送、产品风险收益匹配的作用,否则去中介化的进程也会加快。
.................................
好了,这个系列就写到这儿,加起来一共写了2万多字了,挺费手指的,求点赞、在看、分享,欢迎私信交流。
把上、中篇再贴一次。
上篇,请见《公募基金产品创新,野史,上篇》,包括:委外定制、量化对冲、商品、港股通及中港互认、打新、浮动管理费基金等。
中篇,请见《公募基金产品创新,野史,中篇》,包括:货币基金、定增基金、保本基金、分级基金等。
推荐阅读
- 上一篇:虚拟货币第三波
- 下一篇:企业战略的融资效果(企业战略的融资效果有哪些)
-
国际虚拟货币投资人(国家对虚拟币从业人员怎么定罪)
1970-01-01
1、债券基金:从粗放地大干快上,到精细化细水长流2、FOF(含养老):做大类资产配置的最有效手段3、场外指数、ETF、L...
-
虚拟币平台怎么下载的 虚拟币平台怎么下载的啊
1970-01-01
1、债券基金:从粗放地大干快上,到精细化细水长流2、FOF(含养老):做大类资产配置的最有效手段3、场外指数、ETF、L...
-
花火虚拟货币?神机花火泽丽炫彩如何获得
1970-01-01
1、债券基金:从粗放地大干快上,到精细化细水长流2、FOF(含养老):做大类资产配置的最有效手段3、场外指数、ETF、L...
-
虚拟数字货币内容有哪些(虚拟数字货币内容有哪些呢)
1970-01-01
1、债券基金:从粗放地大干快上,到精细化细水长流2、FOF(含养老):做大类资产配置的最有效手段3、场外指数、ETF、L...
-
虚拟货币网站建设(正规的虚拟币交易平台怎么判断)
1970-01-01
1、债券基金:从粗放地大干快上,到精细化细水长流2、FOF(含养老):做大类资产配置的最有效手段3、场外指数、ETF、L...
-
虚拟数字货币2022(虚拟数字货币)
1970-01-01
1、债券基金:从粗放地大干快上,到精细化细水长流2、FOF(含养老):做大类资产配置的最有效手段3、场外指数、ETF、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