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in币(五个方面梳理数字货币交易所的现在和未来)
2023年06月02日 01:13
欧易okx交易所下载
欧易交易所又称欧易OKX,是世界领先的数字资产交易所,主要面向全球用户提供比特币、莱特币、以太币等数字资产的现货和衍生品交易服务,通过使用区块链技术为全球交易者提供高级金融服务。
First mover isn't what's important — it's the last mover. Like Microsoft was the last operating system, and Google was the last search engine.
做第一个,不如做最后一个。就像微软是最后一个操作系统,而谷歌是最后一款搜索引擎。
硅谷大牛 Peter Thiel 在斯坦福创业公开课上说的这句话,被科技圈创业者奉为圭臬,让人们相信,巨头总会被颠覆,来者继往开来。
就像今天的数字货币交易所大战。
目前被 CoinMarketCap 和非小号等统计平台收录的交易所有数百家,未被收录的据自媒体报道甚至有数千上万家。即便是这种情况下,入局者依然乐之不疲。就连旁观者们都不由得感叹,人人都做交易所,这世界需要那么多交易所吗?经济学常识更是告诉我们,交易所行业再暴利,竞争者的涌入也会削薄行业利润,长尾平台更因缺少网络效应而难以为继,可是新交易所依然层出不穷。
从OK、火币、币安,再到 Fcoin 等平台快速崛起,让我们觉得,莫非交易所还有机会?
在这篇文章里,松果尝试回答这些问题。信息量略大,先抛出文章逻辑:
- 先简单梳理行业交易所行业目前战局。
- 交易所运营似乎不赚钱,为什么有前仆后继者?
- 存量市场的机会——大交易所的壁垒究竟是什么?
- 增量市场的机会——交易所行业最大的问题在哪,下一波在哪?
- 交易所大战的下一战场是什么?
战局:头部Fcoin崛起,尾部千所混战
旁观者以为格局已定,鲶鱼却在此时出现。
六月未央,Fcoin 带着交易即挖矿而来,仅用 15 天交易量就超过第二至第七名总和,暴涨至全球第一。虽然 Fcoin 并非是第一推出交易即挖矿,却是第一个带火这个概念的交易所。
危机感最强的是头部三家交易所,Fcoin 的出现让其已有的存量市场岌岌可危,用户甚至直接在币安微信群里要求币安也开启交易即挖矿,赵长鹏甚至公开在微博炮轰“交易即挖矿”是资金盘。
然而,为了应对交易即挖矿,OK 和币安不得不用迅速招架、反击。OKEx 宣布启动数字资产交易所开放共赢计划,正式宣布介入交易即挖矿模式。币安也于 6 月 21 日晚发公告宣布Binance数字资产交易所联盟计划,打造 1000 家“交易即挖矿”交易所。这些无不显示了头部交易所对这波“攻势”的重视,也反映出行业的变幻莫测。
Foin 出现,头部平台看到“危”,长尾平台看到“机”。
各中小交易所加紧开发跟进“交易即挖矿”,不完全统计,目前“交易即挖矿”平台已经有数十家。壮烈如某些因技术无法支撑而“出师未捷身先死”,后来者仍对此乐之不疲。
看似大片亏损,为何仍是兵家必争之地?
新进场的交易所在增加,但并非全都采用“交易即挖矿”。
这给了行业新的获客的赚钱方式,在这之前,媒体曾经报道的交易所上币费+手续费+割韭菜的“暴利”,在新进者涌入+熊市漫漫的背景下,早已成为过去。
我们可以来算一笔账,只靠开交易所赚钱,起码要有多少交易量才能盈亏平衡?
据业内人士测算,基础的撮合清算 + 钱包系统的开发,直接从基础服务商购买的大约需要数百万元。
新加坡区块链技术服务商 ChainUP 创始人兼 CEO 钟庚发告诉 Odaily星球日报,他们会为客户提供币币交易系统、OTC 系统、期货合约系统等。后续运营“至少至少”需要 10 人团队,包括二次开发、运维、商务、客服等。
从交易所服务商 MasterDax 了解到的也类似,不过运维团队的人数就比较飘忽。MasterDax 创始人李成表示,系统交付之后客户如果要好好运营一家交易所,一般需要 30-50 人,这也是大多数中小交易所的团队情况;但老牌交易所云币网在最艰难的时候,仅靠老猫和邱亮两人支撑到了 ICO 崛起的辉煌。
后续运营如果仅靠手续费,钟庚发和李成均表示一家交易所大概日交易量“5000万”(人民币)就能盈亏平衡,几万用户就能支撑一家交易所。
在大部分中小交易所都依靠机器人或做市商提供流动性的今天,达到这个量的交易所是行业的少数,绝大多数交易所的生存现状就像何一说得那样。星球日报了解到,即便是某些大交易所,由于成为了黑客的攻击的中心,交易所业务也是“入不敷赔”。
在“主营业务”利润寡淡的情况下,如今涌现行业玩家众多,主要有以下原因:
1、前期筹备需要一定时间,直至今日上线。交易所行业在初期确实有很多利润空间和机会。有业内人士表示,“现在已经晚了,原来最好的机会是九四之后”。币安正是在当时快速跟进,收获了一波红利;可惜对于九四之后才看到机会的创业者而言,选择自行开发系统的,起码需要几个月,跟进得慢的只能是失之交臂,更别说在币安崛起才看到机会的人。
2、交易所的门槛较低,技术服务商更进一步降低了门槛。区块链行业中,最为成熟的是挖矿、钱包和交易所,前两者有一定技术壁垒,做项目靠 PPT 融资的时代已逝,对于想进入区块链行业的人而言,交易所属于门槛低+来钱快,无疑是一个还不错的选择。
3、交易所几乎是产业链的顶端,在行业中占据极大话语权。交易所主营业务本身可以不赚钱,依靠其在行业中的位置可以找到其他的盈利模式,比如投资,或以交易所作为底层做游戏等。“每个人都不想被割”,尤其对于项目方和资方而言。李成透露,资方是 MasterDax 的重要客户类型之一,他们对亏损并不在意,“孵化了大量项目,有那么多产业”,交易所已成为了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一位币圈老人揭示了行业的秘密:
交易所肯定是做到最大最爽。在传统金融行业交易所要中立,但是币圈讲的是话语权,比如媒体、资本,交易所做大了之后有无数种盈利方式。
4、“交易即挖矿”给了交易所平台币一定使用场景,让发平台币不仅是头部交易所的专利,给交易所盈利带来新场景。原来的交易所依靠上币费、手续费、尾部盈余等赚取收益,即便能与项目方一起共享收益,也只能从中分极小一杯羹,“交易即挖矿”相当交易所自己就是“项目方”,通过回购等手段做市值管理和赚取收益。正如钟庚发所言,“交易即挖矿”靠平台币升值赚钱,只要其所释放的成本和散户进来的速度能获得平衡,就是良性的循环。所谓控制成本即控制币价和币的产量,让其上涨适中,避免暴涨暴跌。
火币创始人李林的看法有点类似,他认为交易即挖矿只是一种早期营销模式,相当于把整个平台的未来收益分给早期的贡献者,这种模式确实不具备持续性。他还表示,这种模式应用不好会成为用户很大的危害,如果交易所未获得良性成长,风险巨大。“你要有非常巨大的能力来把控风险,要非常强的能力,在短时间内取得快速的发展,抓住交易挖矿的有效期,让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交易所。”
至于大交易所“自身”为什么不跟进“交易即挖矿”,业内人士认为是“不能而非不为也”。由于“交易即挖矿”需要依靠币价升值赚钱,BNB等平台币本身的币价已远超其本身的价值,难以继续拉升。
5、从业者认为格局未定,交易所行业还有机会。从存量市场中看,新玩法也许能争取现有用户。从增量市场上看,横向交易所在全球范围内的渗透率有待提高;纵向交易所的玩法在分化,衍生品、挖矿、主打不同主网的交易所层出不穷,探讨新的盈利模式。具体这两个市场的机会我们将在下面两部分讨论。
由于上述不同的盈利方式存在,其实某些小交易所只要有一定用户,都可能找到出路。钟庚发总结,交易所还处在行业早期,整个行业还有很大发展潜力。
数字货币交易所的护城河是什么?
上面说了,兵家必争,皆因有机会,我们先讨论存量市场的机会。
争夺存量市场就得与现有巨头抢食,这引出了一个问题:现有大交易所的护城河是什么?
首先,交易所的护城河是技术吗?很多自建系统的团队可能会这么说,但现实是:不再是了。
确实,能够承载日均交易量千万级、亿级、十亿级或以上的后台交易系统,完全不是同一回事。钟庚发表示不同交易量所用到的撮合技术也可能完全不同。云币前 CTO 也表示,其难度是非线性增长。因此,他表示,Fcoin 上线“交易即挖矿”之后,后台系统能承载如此惊人的交易量,说明其团队在前期做了非常充分的准备。数家交易所在上线了“交易即挖矿”之后系统卡顿或崩溃。
李成认为,确实交易所从 0 到 1 是很难的,交易所分为交易层、应用层和撮合数据层,每一个服务需要有一个独立的服务器运营,IT技术投入特别大。这也是为什么早期交易所能形成壁垒,但技术服务商的出现彻底降低交易所的技术门槛。
况且,大部分的中小交易所,根本没有遇到因并发太多而崩掉的机会,目前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营销和获客还是目前最大的难题。
再说到交易深度,目前可能是大交易所的壁垒之一,但很快也将不会是。
悲观地讲,流动性不足是行业普遍面临的问题。钟庚发认为,三大交易所都存在后劲不够、流动性不足等问题,具体原因下一部分分析。乐观地讲,为了解决个交易所流动性不足的角色已经出现,包括:跨市场套利的量化团队和做市商,比如我们报道过的量化团队 Tokenmania、TT;帮助用户直接跨所交易的聚合交易所 BiUP;直接提供技术+盘口共享的交易所服务商 ChainUP、MasterDax 2.0、币昇、expread.io 和 2SE ,还有去中心化交易所联盟协议 Hydro、0x 和 Kyber,以及通用清结算公链 CoinXP 。
那大交易所的壁垒究竟在哪里?钟庚发总结了三点:品牌、资金和人才、对行业的理解。
品牌实际上降低了获取用户和交易深度的成本;资金和人才允许大交易所可以尝试“烧钱”尝试各种玩法和生态布局,以巩固自身地位,后续发展趋同,火币和 OK 今天所做的布局,Fcoin 未来也会做;对行业理解说得是大交易所更清楚交易所行业的必经之坑,他们对意外情况的应对更为娴熟。
BiUP 创始人 CEO 刘勇补充,类比传统金融业,未来牌照可能也会成为交易所门槛之一。不过,币信副总裁熊越认为,牌照只能存在于“法币”交易市场,目前全世界范围内拥有数字货币交易所资质的大交易所没几家,大多是币币交易;“币币交易所”是各国监管难以触及的,从这个维度说,币币交易所并无牌照门槛。
上面的三点看起来和传统大公司别无二致,币圈同样遵循商业逻辑。只是公司崛起与倒下的速度在加快。
因此,交易所的竞争是没有尽头。
“交易所没有护城河,用户也是没有忠诚度的,就是体验。”熊越沉浸行业已久,目睹过最早的大交易所Mt.Gox,继而是BTCC、OK 和火币,到今天的币安和 Fcoin。“交易所做大了之后会建立起一套你看起来很大的壁垒,其实都是很脆弱的。”
何一的看法与之相同:“交易平台确实本身没有什么特别特别强的护城河,谁都可以开交易平台。”
换言之,下一个 Fcoin 随时可能出现。
新机会在于新模式。像传统互联网一样,颠覆你的可能是你看不起、想不到的玩家和模式。
Fcoin 就带着“区块链版拼多多”模式搅动着这个看似三足鼎立的格局。李成表示,技术和交易深度无法为你带来用户,未来也不会是交易所行业的门槛。“我们认为,未来交易所的差异点就在用户体验和玩法。”
新模式甚至可能意味着增量市场。就连当初的币安,也是凭借“币币交易”的模式一举成功。
行业痛点与机会:如何获取增量用户?
增量市场,是行业目前最大的问题——交易所数量不断增加,用户规模不见增长。
反观数字货币市场发展历程,交易所行业紧随数字货币市场周期,币价涨时大批进场,行业百花齐放;低迷时韭菜退场,从业者艰难度日,2014 年底 2015 年初行业低迷时,交易所相继倒下,云币网艰难支撑。
每次行业大火会带来新的“标的”和新的“投资者”。比如区块链 1.0 时期的各种分叉币,2.0 时期的各种应用型项目,带来信仰者,也带来投机者;带来古典投机圈的“传销者”,也带来古典互联网的“创业者”;当然免不了各种网红和 KOL 的助力。
目前,行业最大的问题是,所有交易所,都只不过是在争夺存量市场。更大的机会,应该在增量市场。
各个交易所之间的用户可能都是同一批。曾经币安凭借抓住了 ICO 的增量用户,而今天的 Fcoin 战绩惊人,抢的也是存量。何一也指出:“交易所现在其实不是同质化竞争的问题,而是整个行业热度在降低。”今天,二级市场正熊,项目鲜有落地,行业监管未明朗。
行业用户的增长正在放缓,此时就像李林说的:“市场低迷的时候,大家互相抢夺有限的用户量。”相反应该更多会专注于如何开拓新的市场,而不是思考用什么更好的模式从很小的市场中抢更多的行业用户。
说到底,继区块链 1.0 和 2.0 之后,最大的增量市场应该是 3.0 ,但受底层技术所限该时代或在十年之后。在这之前,交易所更关注以下两件事:
在以交易所联盟等方式抵御和搅局“交易即挖矿”的模式之外,大交易所更发力的是布局海外市场,这很可能是下一波红利所在之地。无奈出海是个永远的难题,中国企业由于数字货币二级市场发展较早,在技术和资金上领先,可在用户体验和运营却难以胜过本土化团队。自然,数字货币交易所出海最终的模式很可能跟“蚂蚁金服”出海的模式类似:主要以资金和后端技术为主,很难以直接接触用户。在这件事情上,交易所技术服务商已经在跟“大交易所”竞争,对于当地交易所运营商来说,技术服务商无疑在角色更为中立。
另一波红利可能来自于主流市场的政策/牌照。目前,大型的机构资本无法进入该市场原因有二:一是盘子不够大;二是市场不合规。比特币规模逐步加大,美国已开始颁布数字货币交易所资质。Coinbase 是现在唯一拿到牌照的交易所,据说传统金融巨头也有意申请,一旦成行,进来的资金规模不可同日而语。
虽然存量市场机会仍在,但从行业的发展来说,无疑更应该扩展增量市场。
交易所大战的下一战场什么?
说完交易所存量与增量市场的机会,我基于如今观察和新出现的项目,总结一下对未来的一些判断:
交易所格局未定,用新模式突围现有市场,等待增量机会。
Fcoin 是存量市场的鲶鱼,币安是增量市场的励志故事。
行业竞争愈发激烈,新模式能抢夺现有市场,也能在新市场到来时抓住机会;Fcoin 引爆了交易即挖矿的新玩法后,有大量交易所正在尝试新玩法,比如“锁仓即挖矿”、“参与即挖矿”等。币昇表示,锁仓即挖矿是希望用户在熊市中在交易所中锁仓大币种,还能获得一定收益,牛市时则可能在此交易。
以垂直场景押注未来也是一种尝试。主打衍生品的比如方图和 JEX;主打海外市场的 BitAsset 和 MasterDax 2.0;甚至押注特定公链币种,基于对 EOS 的看好,Chaince 就垂直于 EOS 生态。
去中心化交易所短期受公链性能所限难以崛起,但有其利基市场。据 coinmarketcap,iDEX 和 DDex 交易量位列前二,比特大陆孵化的 DEx.top 的势头也不错。Odaily星球日报采访了 DEx.top 联合创始人,她坦言目前去中心化交易所的流动性确实难以比拟中心化交易所,但这个利基市场会长期存在,而且其可能代表着未来。
如果底层公链或跨链技术得到突破性发展,链上交易的速度瓶颈可能会得到解决。况且,去中心化和中心化并非截然对立,DEx.top 就以链下撮合,批量链上清算的模式提高了性能,侧链也有可能是一种解决方案。公链扩容路漫漫,更为交易所的未来添上一些想象空间。
流动性被分割,共享深度/聚合符合用户需求。
最近各种“跨所交易”的模式开始出现: BIUP 等聚合交易所帮用户直接跨所交易;三大交易所的交易所联盟计划;技术服务商推出的交易所 SaaS 产品。
expread.io 、币昇、ChainUP、MasterDax 2.0 都是降低技术门槛+共享盘口深度的交易所 SaaS,通俗来说就是想把开交易所变成开淘宝店。他们的考虑非常类似,总结起来是以下考虑:
1、多个孤立的交易所分割了流动性,不利于用户体验也导致庄家很容易控盘和操盘。币昇交易所创始人刘乐回忆:“今天这个局面在上个世纪的时候也出现过,那时中国第一次出现证券的概念,有一百多个交易所,是全世界最多的。”他认为真正能代表未来的交易所模式是云交易所。
2、在大交易所推出的开放交易所计划中,中小交易所就像是前者的二级分销商,相反,他们面对“云交易所”可能更有议价权;加上这些“云交易所” 初期不收费用只要分成,门槛远低于大交易所联盟,而且不会保留任何用户数据。所以对于中小交易也有吸引力。
大多数交易所希望自给自足,云交易所难以取代大交易所,但有可能会占有一席之地。从 Odaily星球日报采访的情况来看,已有的交易所加入大交易所联盟的可能性不太,毕竟已有自身系统,他们也不太想依附于大交易所。节点资本创始人杜均还直接表示,用三大交易所的 SaaS 系统就是把“命根”交在别人手里。
不过,一旦大交易所的品牌或牌照优势形成,并非能轻易撼动。前面也说了,大公司毕竟有一定商业优势;未来不同地区依然会有当地的交易所龙头。
流量、优质资产、监管三大驱动因素在变,交易所行业终局远未到来。
只能说未来格局可能是:全球/各国有数家头部交易所 + 细分市场头部 + 大交易所联盟与长尾 SaaS。
欢迎关注:松果区块链,了解更多区块链知识。
推荐阅读
-
虚拟货币等同于信用货币吗 虚拟货币与人民币的区别
1970-01-01
李成表示,技术和交易深度无法为你带来用户,未来也不会是交易所行业的门槛
-
中国虚拟币处置平台排名(中国虚拟币处置平台排名最新)
1970-01-01
李成表示,技术和交易深度无法为你带来用户,未来也不会是交易所行业的门槛
-
区块链虚拟货币有些?到底什么是区块链?区块链就是虚拟币吗?
1970-01-01
李成表示,技术和交易深度无法为你带来用户,未来也不会是交易所行业的门槛
-
看广告给虚拟货币(看广告赚金币会降低账号活跃度么)
1970-01-01
李成表示,技术和交易深度无法为你带来用户,未来也不会是交易所行业的门槛
-
货币虚拟怎么转账 货币虚拟怎么转账的
1970-01-01
李成表示,技术和交易深度无法为你带来用户,未来也不会是交易所行业的门槛
-
虚拟货币挖矿相关报告?虚拟挖矿机的工作原理
1970-01-01
李成表示,技术和交易深度无法为你带来用户,未来也不会是交易所行业的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