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溪(马溪村)
日期:2023年06月16日 04:16 浏览量:3
汤慧雅
马溪村属花都区秀全街,立村于南宋,始称马步坳,清道光年间易名马溪,下设西湖、南岳、位育、西河、东秀五个经济合作社。村庄位于巴江河北岸,田畴数千,河涌交错,水网纵横,有山、有水、有平原,可谓独秀一方。位育经济社位于村西南面,紧邻南岳社、西河社,世居村民为黎姓。
“位育”的名称,取自黎氏宗祠以“位育堂”为堂号。“位育”一词,源自孟子《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和位育,为儒学的理论精髓。朱子认为,“位者,安其所也;育者,遂其生也。”所以,“位育”即“安所遂生”,万物处在其应当在的位置上或使万物处在一个合理的本来的位置上,各在其位,各安其位,才会生化长养,各随其生。马溪黎氏以“位育”为名,展现了黎氏先民祈求天地万物之和谐共生,井然有序的质朴理想。
依山择水 筑地卜居
放眼望去,位育社地处巴由山西南麓,整体村面坐东朝西,采用的是粤中地区特有的梳式布局。所谓梳式布局,得名于村落巷道就像梳齿一样的纵向排列,为广府村落布局原型。
村面平直开阔,前为地坪及一口与村面等长的水塘,村道地坪构筑之初,由红砂岩条石、花岗岩条石及红砖砌成。东西两头各有一棵榕树,绿荫密布。建国前,村南村北的进村处分别建有门楼。两座门楼都是青砖建成的,连接南北两座门楼的,是一条两米半高的灰砂围墙,围绕村背一直连到水塘上为止。围墙上每隔数米会有一个枪眼,用于窥探外贼与治安防范。
村中传统建筑大多建于清代,也有部分遗留明代风格,以黎氏宗祠、德彦黎公祠、伯辉黎公祠和贵之书舍最为高大精良。除祠堂外,八列民居建筑纵向呈梳齿状排列,分别以青云巷相隔。每列前后八座三间两廊式的民居,前后民居连为一体,无横巷隔离,多为青砖、花岗石结构,少部分亦有土坯筑成。每条巷道比地面高五级台阶,由红砂岩铺砌,巷道一侧,凿有井泉及排水渠,使水流从村背高处自然流至村前池塘内。
各巷口均建有一座门楼,门楼上均有署名,自北至南分别为敦义里、敦古里、均安里、仁和里、福星里、福安里、迎龙里、探花里。这种形似梳齿的布局中,村落朝向池塘,整齐划一的民居内,各家的厅堂、天井、廊道和巷道形成了畅通的风道,村前屋后的水塘树林吸收了暑热之气,通过自然的力量帮助村落内通风散热。
位育社现保存较完整的古建筑近百座,具有相当的规模。如此整齐统一、带有整体规划的民居群,绝非偶然而成。
黎氏村民相巴由之境,选择山林水网中一块较为平整的空地,按照梳子形状进行成行的布局筑建村庄,实乃“中和位育”思想之践行也。
村中老人推测,在明末清初以及清中后期某个阶段,村中曾出现大规模的土建兴工迹象,发起筑建的绅耆庶士,未知是何人?可惜黎氏族谱已毁于“破四旧”,关于马溪黎氏的过往,剩下的多是传说和逸闻。
黎氏兴建宗祠
作为位育社建筑规模最大的祠堂,黎氏宗祠始建于清初,与现存常见的广府祠堂有所不同,黎氏宗祠的头门墙体并不完全由青砖砌筑,在石脚及门边包石的部分,是由红砂岩筑成,独特的建筑石料彰显了黎氏宗祠历史的久远。红砂岩多见于明代至清初的建筑,因为到了清代,随着采矿技术的发展,加之红砂岩易侵蚀变形,花岗岩逐渐取代红砂岩,成为建筑的重要材料。
黎氏宗祠的门额石刻显示,宗祠曾于清同治七年(1868)经历了第一次重修,宗祠重修时,保留了原有的三间三进的式样,左右路各有一衬祠,建筑占地463平方米。宗祠为青砖墙,镬耳封火山墙,灰塑龙船脊,碌灰筒瓦,封檐板有花草纹饰,前廊梁架的柁墩雕刻有戏曲人物,有鳌鱼托脚。2007年,黎氏宗祠因为年久失修,日渐破败,经村中热心人士倡议,在保留和修复原有的面貌的基础上,将祠堂内外重新修葺,使这座空置已久的祠堂重现昔日的光彩。
如今,走进黎氏宗祠,映入眼帘的是一扇朱红的木屏风,穿过屏风背后的天井,天井两旁的走廊刻有“黎氏宗祠重修落成志庆”,以纪念祠堂重修时捐资的热心人士。进入后堂,堂内除了高悬房顶的“位育堂”三个镏金大字外,正中供奉着黎氏祖先牌位,两旁挂有望岗村黎氏送赠的“弘扬祖德”牌匾及“大展宏图”镜画,为满堂增辉。
另一座做工精湛的祠堂,名为德彦黎公祠,根据门额石刻,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公祠三间两进,建筑占地218平方米。德彦黎公祠与黎氏宗祠不同,采用的是凹斗式门面,在石脚及门边包石的部分,已采用了花岗岩作为建筑材料。檐底下是灰塑如意斗拱装饰,造型别致。可惜祠堂自兴建后,便再无重修,数十年来一直空置,现在更是成了堆放柴草杂物的场所。
据父老相传,清乾隆年间,黎氏德彦房曾一度风光无限,他们或因从商发迹,或因为官为宦,耀祖荣宗。为纪念房祖德彦公,他们计划修筑德彦黎公祠,前后三间三进,建筑所用的木料及花岗岩石料,已由木船经水路一车车运达村中。
到了兴建公祠之时,却有村人指出,黎氏宗祠是马溪黎姓的祖祠,德彦公祠若按原计划建成,会僭越黎氏宗祠的形制。德彦房人听罢,亦觉得不妥当,最后只得将原本三进的公祠改成前后两进结构,以示尊祖。那些多余的木料及石料,由于无处摆放,只能在公祠背后的空地挖坑埋藏。
九黎之裔 徙居马溪
追溯黎氏早期发源,当是今山西黎城县东北一带,即春秋时黎国都城所在地。早在战国时期,黎姓或因仕宦而处,或因避难而居,东向山东、河北,南徙江苏、广东、广西及越南北部。汉时,其后代在湖南发展繁衍。
魏晋南北朝,迫于北方战乱,黎姓族人大批南迁。南朝齐有黎侨因功封水乐侯,被奉为明州(今浙江宁波市)始祖。黎侨一支传至黎干时,在京兆(今陕西西安市)发展成为望族,于是此支黎姓以“京光”为都望堂号,尊京兆尹黎干为开基始祖。黎干之子称度,任虔化(今江西宁都)县令,为宁都开基始祖。
宋末元初,有黎天麟自福建迁居梅州程乡(今梅县),被视为入粤始祖,因此黎氏宗祠宗联的大门门联书有“东粤功祖,北正名宗”,是对黎氏入粤祖先的敬崇。
相传黎氏迁至马溪村,在明末清初期间。东粤功祖黎天麟自闽迁居梅县;明末清初,兵燹战乱,黎氏槐堂公转徙炭步鸭湖等多地,继迁番禺望岗村(今白云区望岗)。据传槐堂公因结识林姓宗人,拜其为契爷,遂举家迁至巴江河畔、巴由山西南麓的马溪,黎姓得以在此地开枝散叶、子继孙来。
马溪的黎姓及林姓,数百年来,毗邻而居、鸡犬相闻、通婚互市,皆源自两姓祖先的情谊。迁至马溪后,黎姓族人齐家行谊,与姚、林两姓和谐相安。黎氏至今繁衍22代,生生不息。
水乡文明 依水而生
马溪村依水而生,依水而坐,一方山水,养育一方人。在农耕时代,这里由于灌溉水源充足,田畴广阔、土地肥沃,一年两熟,不遇灾祸时,稍微勤劳一点的家庭,两餐不愁没有饱饭吃。据闻在马溪与神山交界,有一大片耕地土名“飞机场”,意即平坦开阔、一望无边,插秧的时候,从一边插到另一边,一个上午都插不完。春耕秋收,午饭必须要担饭去吃,不然一来一回时间早就耗尽了。
在水上交通的时代,马溪村由于地处新华、炭步、神山三地交界,船只往来众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船只由赤坭白坭渡开往广州,每日途经五和、硖石、鹤岗、三步岗、鸦岗、石门,除了客船外,还有货船、石船来往,交通繁忙。马溪村人在农闲时,多有从事贩运业,以贩卖谷米为主。
在村旁巴江河边,原有五和墟,建于清光绪年间,曾是花县规模最大的谷物集散地,经营饮食、碾米、酿酒、杉铺、杂货、田科等,位育社黎氏有不少人在此开铺经营,亦有部分村人乘船担米到广州贩卖。
新中国成立之前,每逢端午“龙舟水”前后,马溪村由于地湫,村前多为水浸,林氏、黎氏有划长艇的传统活动。“长艇”实际上是比较小型的龙舟,一条长艇大约能承载二十至三十人,林姓和黎姓分别有自己的艇。
平日,长艇被掩埋在码头边的空地里,到了端午前,才被挖出来洗净,林姓、黎姓各自选出年青力健的男子担任划艇手,参加每年的长艇竞技活动。此外,马溪村人还喜爱武术,各姓均有聘请师傅教习,每逢春节,民间拳、棍刀剑、叉耙器械武术和舞狮采青等为必备贺岁项目。黎姓有名的武术师傅如黎镜垣、黎镜流、黎镇溪等,融合了武术拳法,以高超的舞狮技艺为众人所识。
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
马溪村原称马步坳,因地湫水浸,马才容步,路窄险阻得名。《周礼▪夏官校人》有云:“冬祭马步。”马步,为灾害之神,有民谣“马步坳,水浸灶,买到只牛无地绹”一直流传,可见这里水患频仍,一遇暴雨,即三水合围,马步坳便成水泱之国。
据民国《花县志》间断记载,自康熙五十一年(1712)至光绪三十四年(1908)的196年间,巴由水沿岸乡村苦遇11次大洪水。民国四年(1915),西江、北江水暴涨,清远石角围崩,花县中部、西隅一片汪洋,是近百年来损失最惨重、受灾人数最多的大洪灾,史称“乙卯大水”。大水漫上位育社巷口门楼一半之高,倒塌民房不计其数,马溪村民苦不堪言。另一次是民国二十年(1931)辛未水灾,马溪水位仅比1915年低0.3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马溪村一遇水患,村民食不果腹,生计无着,尤其是乙卯大水、辛未水灾,不少村民逃离家乡,到越南、香港等地谋生。天灾有之,人祸亦然。抗战时期,花县受日军铁蹄蹂躏,战乱使本地工农业遭受严重破坏,当时,凡有海外关系者,纷纷离乡出逃,以避战祸。据统计,马溪现有两百多人散居在世界十几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
马溪水患频频,农田收成不定,村民无计可施,那时人迷信,去寄望于神灵。传说北帝、天后是水神,于是,像南方各村一样,建立祭祀北帝及洪圣、天后的庙宇。马溪村历史上有庙宇四座:马溪古庙、庙仔口、镇龙古庙、洪圣庙。马溪古庙为姚、黎、林三姓共建,庙仔口为姚姓所有,镇龙古庙属林姓,洪圣庙属东秀岗曾,以马溪古庙为香火最旺。
马溪古庙供奉洪圣、北帝、天后及四大金刚,置六十太岁、木雕白虎等工艺精湛的神像,铸近千斤重大铁钟一个,有二三个庙祝坐庙,每于清晨敲钟,村内皆可闻。
马溪虽然长期受水患之扰,但河流也给予了村民生存、生息、生养的环境,二者互相影响,互相共生。马溪黎氏遵循儒家“中和位育”思想,追求人和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生生不息、永续发展,祈愿万物“安所遂生”,历经数百年,黎氏在丫髻山的孕育、巴江水的滋养下,生息繁衍、代代相传。
推荐阅读
- 上一篇:稀土期货行情走势分析(稀土期货价格走势)
- 下一篇:仙湖(仙湖植物园预约门票官网)
-
美元和中国人民币汇率(美元与中国汇率)
2023-06-16
黎氏兴建宗祠作为位育社建筑规模最大的祠堂,黎氏宗祠始建于清初,与现存常见的广府祠堂有所不同,黎氏宗祠的头门墙体并不完全由...
-
社保激费基数包括(社保的激纳基数有什么用)
2023-06-16
黎氏兴建宗祠作为位育社建筑规模最大的祠堂,黎氏宗祠始建于清初,与现存常见的广府祠堂有所不同,黎氏宗祠的头门墙体并不完全由...
-
四川信托股权拍卖(四川信托股权拍卖公告)
2023-06-16
黎氏兴建宗祠作为位育社建筑规模最大的祠堂,黎氏宗祠始建于清初,与现存常见的广府祠堂有所不同,黎氏宗祠的头门墙体并不完全由...
-
建行信用卡龙卡visa(建行信用卡龙卡为什么有两张)
2023-06-16
黎氏兴建宗祠作为位育社建筑规模最大的祠堂,黎氏宗祠始建于清初,与现存常见的广府祠堂有所不同,黎氏宗祠的头门墙体并不完全由...
-
银行承兑汇票贴现天数怎么算(银行承兑汇票的贴现期限)
2023-06-16
黎氏兴建宗祠作为位育社建筑规模最大的祠堂,黎氏宗祠始建于清初,与现存常见的广府祠堂有所不同,黎氏宗祠的头门墙体并不完全由...
-
格力电器股票十年行情(格力电器股票十年行情走势图)
2023-06-16
黎氏兴建宗祠作为位育社建筑规模最大的祠堂,黎氏宗祠始建于清初,与现存常见的广府祠堂有所不同,黎氏宗祠的头门墙体并不完全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