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山区社保局转诊证明(社保局转诊证明怎么开)
日期:2023年04月27日 12:04 浏览量:1
我在现场,记录瞬间,成为历史。
从2019年开始,新华社客户端开设了“我在现场”栏目,以新华社记者“沉下心、俯下身、融入情”的珍贵采访经历为内容,讲述他们在重大新闻事件现场的所见、所闻、所想。
2020年,他们继续践行着“我在现场”的新闻追求:无论是武汉的“红区”,还是全球抗疫的最前线;无论是抗洪抢险的大堤上,还是“嫦娥飞天”的现场;无论是脱贫攻坚奔小康的小山村,还是......
他们凝固新闻的瞬间,成为历史!
从2021年1月4日起,新华社客户端“我在现场”栏目陆续播发多位新华社摄影记者在2020年的精品力作,希望他们的镜头和讲述,能将我们带回到那一个个新闻发生的现场。
作为记录者,每到年末,按理都应做些盘点,将一年的喜怒哀乐、收获遗憾,都和盘托出,来年才能轻装上阵,重新出发。
但2020年,我却常常不忍回忆。在疫情刚刚发生的时候,作为记者,我总是随时准备第一时间冲进现场,但如今,我却需要鼓足勇气,才敢再去翻阅硬盘里的那些照片......
新华社记者 熊琦
难忘2020
2020年1月26日拍摄的武汉市楚河汉街,行人稀少。
2020年2月16日,市民在武汉市起义门社区的街道上。
除夕夜的重症隔离病房
2020年1月24日,除夕夜,我瞒着家人,笨拙地穿上防护服,走进了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的重症隔离病房。
推门所见,是一排身穿防护服的医护人员的背影,忙碌在各张病床前,监护仪的滴答声中,穿插着医护人员简短的交流。
2020年1月24日,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重症隔离病房的医护人员对病人进行治疗。
病房角落里的一张床位上,有一位老人蜷缩在被子里,默默地流泪。护士长马晶瞥见了,马上走过去握住她的手,“您怎么了?有什么不舒服吗?”老奶奶却不说话,只是不住地微微摇头,眼泪还在不停滑落。
2020年1月24日,护士长马晶握住病人的手,对她给予安慰。
马晶反应了过来,抬头朝我解释:“她是因为害怕。”随后俯下身子轻声安慰她:“不要害怕,可以治愈的,我们一直都陪着你……我去帮你把饭热一下来喂你好吗?”五分钟过后,老人的情绪才平复下来。
护士长马晶握住的这位老人,最后还是离开了。两个月后,同事在中南医院采访时,偶然地接触到老人的女儿,却收获了一份意外的感谢:“感谢新华社记者的记录,虽然我不知道是谁,但我看到了妈妈生前最后的影像,知道她生前有被人用心照顾过。”
听闻这个消息,我放下手头所有的事情,从资料硬盘里,把所有和老人相关的影像资料一一找了出来,通过同事转交给她。这也许并不能抚平疫情给这个家庭的伤痕,但我希望,这能给他们带来多一点的安慰。
这是我第一次如此深刻地明白,记录的意义。
2020年1月24日,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重症隔离病房,中南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彭志勇(左)与病情好转的患者黄淑丽互道新春快乐。
方舱医院的读书哥
2020年2月5日,是武汉方舱医院启用的第一天,我在外面蹲守了10个小时,只为了第一时间,采访到首批入院患者。
这是2020年2月4日拍摄的洪山体育馆内部。从2月3日晚起,武汉开始抢建3所“方舱医院”,24小时之内,已搭起数百张临时病床。
2020年2月5日下午,“江汉方舱医院”的工作人员在做收治病人前最后的的准备工作。
2020年2月5日晚10点起,位于武汉市江汉区武汉国际会展中心的“方舱医院”正式启用,用于接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轻症患者。
2020年2月5日,武汉首个方舱医院正式启用,医护人员在江汉方舱医院内帮患者办理入住。
2020年2月5日,一位刚刚入院的病人出现呼吸困难,医护人员将他推出,准备转移至定点医院。
采访即将结束,我攀上一个木梯,想从高角度最后拍摄下整个病区的全景,却看到了一天之中最让人动容的瞬间:18号病床上,躺着一个年轻的小伙子,他静静地举着一本严肃的政治著作:《政治秩序的起源:从前人类时代到法国大革命》,安静地阅读。口罩遮住了他的表情,但却藏不住眼神里的平静和专注。
2020年2月5日晚,位于武汉市江汉区武汉国际会展中心的“方舱医院”,“读书哥”在病床上安静阅读。
瞥见我举起相机,他轻轻摆了摆手,示意不用拍他,我犹豫片刻,还是执意按下了快门。也许他并不明白,在有些喧嚣的方舱医院里,近乎静止的他,此刻却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在这个让人们几乎绝望的时刻,这个年轻人依然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求、对人类的反思和未来的畅想。在这个充满慌乱和焦虑的灰白空间,一个平静的阅读者,用他面对灾难和生命的态度,绽放了无限的生机。
已近午夜,我走出方舱,在大马路边开始发稿……
照片播发后,引发了现象级的关注和传播,方舱“读书哥”成了当天最热门话题,网友充满感情地称赞:“打不垮的武汉人!”
那本书的作者——著名学者福山教授,也在推特上转发了我的这张照片。
通过总社的同事,我们找到了福山教授。听闻背后的故事,福山教授欣然在自己的原作上,写下了对“读书哥”的祝福。一个半月的漂洋过海,这本书终于到了我的手中。可出人意料的是,读书哥却婉拒了所有采访,消失在人海之中。整整两个月的大海捞针后,我才终于又找到了他。
2020年3月12日,“读书哥”展示福山教授赠送给他的书籍。
“实在不好意思,我不是故意躲着大家,但是真的觉得,我不值得受到这么大的关注,医护人员和你们记者,这些逆行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 一见面,“读书哥”付博士就对我连连抱拳。“我只是躺在床上看了看书,什么都没有做,实在不想大家把关注浪费在我身上。”
聚光灯下多有打扰,这是作为记者必须面对的矛盾。于是,我简单地拍下了一张付博士拿着签名书的照片,记录下了这跨越万里的祝福。两天之后,付博士隔离期结束,顶着乱糟糟的发型,出院了。
2020年2月10日,武汉客厅方舱医院,医护人员带领患者们跳舞。
2020年2月10日,武汉客厅方舱医院,医护人员在安抚一名精神压力过大而哭泣的患者。
2020年2月10日,武汉客厅方舱医院,一名患者正在打拳锻炼身体。
2020年2月10日,武汉客厅方舱医院,患者跟随医护人员做“呼吸操”。
2020年2月10日,武汉客厅方舱医院,一名患者在拼魔方。
2020年3月7日下午,随着最后一位患者转出,武汉客厅方舱医院患者清零。
2020年3月7日,转院的患者走出武汉客厅方舱医院。
2020年3月7日,医护人员陪同转院的患者走出武汉客厅方舱医院。
2020年3月7日,医护人员在武汉客厅方舱医院内比出胜利的手势。
2020年3月7日,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的医护人员在武汉客厅方舱医院合影。
2020年3月8日,武昌方舱医院,医护人员操作防疫消杀机器人对方舱医院内部消毒。
回家
2020年3月10日,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康复驿站,患者们在走廊上活动休息,医护人员正在查房。
3月10日,我和同事们来到了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康复驿站采访。那天早上,143名治愈出院后的新冠病毒性肺炎患者,在此结束了14天医学观察,达到医学标准,将要成功解除隔离。
2020年3月10日,已经治愈的患者排队走出康复驿站,乘车回家。
2020年3月10日,工作人员在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康复驿站内消杀。
2020年3月10日,解除隔离的治愈患者走出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康复驿站。
郑永恒是其中的一员,一路上,我跟随着她,记录着这一波三折的回家之路。在医院、方舱、隔离点辗转了多日,他们其中的大多数人,已经离家近三个月。所有人都早早就收拾好了行李,等待着大巴车到来,踏上回家之路。他们有些欣喜,却还不敢展露,沉默地望着隔离点的门口,等待着队伍向前挪进。
2020年3月12日,郑永恒在回家的车上。
隔离点外,专车正在等待将他们运送至所属社区附近的集散点。登车、挥手、开动,所有人热烈告别。大巴行至大院门口,两排执勤民警正列队敬礼,那瞬间,郑永恒的眼泪落了下来。回家前,她选择和两名病友来到医院,捐献恢复期血浆,希望能帮助到依然在与病毒做斗争的人们。
我们陪伴着她走到单元门栋下,拍下了她的笑脸,随后她转身上楼。不多时,楼上的开门声传来,随即是一声孩子的叫喊:“妈妈……”
2020年3月12日,郑永恒在驶向集散点的大巴上留下了泪水。
挥别江城的一双泪眼
2020年3月17日,武汉天河机场,山东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队员(左侧)向江苏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队员挥手致意。
3月17日,随着疫情好转,各地的援鄂医疗队开始陆续撤离。一大早我就来到武汉天河机场,拍摄将要撤离的白衣天使。送别、讲话、合影、挥手……我们目送着白衣天使们离开。在进入候机大厅前,天津医疗队的一位女孩子,再次转过身,对着送别的人群用力挥了挥手,挥别这个他们曾经战斗了几十个日夜的城市,明亮的大眼睛里,承载了太多的情感……
2020年3月17日,首批援鄂医疗队开始返程,天津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队员张硕在武汉天河机场挥手告别。
在这次阻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战中,我们看到了亿万双眼睛,其中最能作为代表的,应该是医护人员的一双双眼睛。3月18日的《新华每日电讯》头版,刊登了我拍摄的这张照片,标题只有简短的两个字:告别。
这一刻,他们从眼神里流露出牵挂和不舍,这一刻,我们从眼神里读懂人间真情......
2020年3月22日,工作人员向湖南援助湖北黄冈医疗队队员挥手告别。当日,近600名湖南援助湖北黄冈医疗队队员乘坐专列从武汉返回湖南。
2020年4月15日,北京协和医院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约180人启程回京。他们1月26日抵达武汉,也是最后一批离鄂离汉的国家医疗队。过去两个多月,先后有4.2万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医务工作者集结湖北,与本地医务人员一道,展开了一场艰苦卓绝的湖北保卫战。
2020年4月15日,武汉市民驾驶汽车,打出感谢标语,上街送别北京协和医院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
2020年4月15日,武汉市民自发上街送别北京协和医院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
每一张照片的背后,都有它自己的故事。
2020这一年里,我们曾无数次心碎,也无数次被温暖。
翻阅这些曾经我有幸记录的历史瞬间,总让人无限感慨,为失去、为获得、为拥有……
但好在,希望与爱,从未离开。
2020年2月10日,新华社记者熊琦在武汉客厅方舱医院内采访。
策划/兰红光
统筹/费茂华
编辑/章磊、李梦馨、崔博文
来源: 新华社
推荐阅读
-
股票股份股票价格是多少(股份的价格怎么算)
2023-04-27
2020年3月7日,医护人员陪同转院的患者走出武汉客厅方舱医院
-
白带豆腐渣状图片(女生下面白色豆腐渣可自愈吗)
2023-04-27
2020年3月7日,医护人员陪同转院的患者走出武汉客厅方舱医院
-
新西兰图片(新西兰图片国旗)
2023-04-27
2020年3月7日,医护人员陪同转院的患者走出武汉客厅方舱医院
-
城市向银行贷款(地方银行贷款是不是比较简单)
2023-04-27
2020年3月7日,医护人员陪同转院的患者走出武汉客厅方舱医院
-
社保报销免赔额多少(社保报销免赔额多少可以报销)
2023-04-27
2020年3月7日,医护人员陪同转院的患者走出武汉客厅方舱医院
-
德国房产投资(德国 房地产)
2023-04-27
2020年3月7日,医护人员陪同转院的患者走出武汉客厅方舱医院